近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出现暂时好转,但不大可能驱散笼罩新兴市场的阴霾,新兴市场已骤然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隐忧。美联储可能在本月稍晚开始缩减宽松货币举措,一些大型新兴经济体仍将遭受资本外流的冲击,除非他们果断采取行动减少融资需求,改善国内经营环境。
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,加剧了对新兴市场的不安情绪。中国对全球经济成长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,是澳洲、日本、印尼和韩国等国的最大出口市场。
但西班牙银行BBVA驻香港首席新兴市场分析师Alicia Garcia-Herrero表示:“印度、巴西、土耳其等国家货币最近大幅贬值,只能怪他们自己。”她还表示,自满心理令他们错过时机,未能及时采取必要举措控制经常帐赤字。也有部分原因在中国,因为中国给他们提供了有利经济成长的环境,但他们自身还有问题。
高盛分析师也认同这种看法。他们在报告中指出,中国数据改善将帮助缓解市场压力,但或许只是暂时的。
中国8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显示,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刺激投资并承诺推进改革,上月资本支出与工业产出增长势头增强。巴克莱驻香港分析师Jian Chang表示:“然而,我们仍然认为这种小幅反弹可能是暂时性的。”她在一份报告中表示,潜在的财政脆弱性和产能过剩,将在2014年抑制经济增长。
最近一些分析师调高了对2013年中国GDP增幅的预测,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亦是其中之一。但彭文生同时也表示怀疑,总体需求情况的改善能否持续。他说,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支出与房地产领域正在排挤其它领域的投资,而且考虑到美国和欧洲的复苏程度已经强于许多先前的预期,所以中国出口改善空间看来有限。
在上周五(9月6日)公布市场高度关注的就业报告之后,本周美国没有特别重要的数据公布。重点是8月零售销售和密西根大学9月消费者信心调查,它们对于美联储是否缩减购债行动不太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。外媒调查的多数一级交易商表示,尽管8月就业增长放缓,但仍然预计美联储在9月17-18日会议上开始缩减构债规模,首次缩减幅度可能是150亿美元。
新兴市场抱怨美联储政策
上周在俄罗斯举行的20国集团(G20)峰会上,新兴市场经济体领导人抱怨说美联储在政策计划上一直沟通不良,令各经济体饱受波动之苦。但是,摩根士丹利驻伦敦分析师Manoj Pradhan表示,市场动荡解释了各国为何需要采取促增长的结构改革,以限制受到影响的可能性。他称:“美联储缩减购债可能是引发市场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因素,但是部分责任也已经转移到了新兴市场的肩上。”
在欧元区,7月工业生产增长可能放缓。这将提醒投资者,尽管该地区已经摆脱衰退,但离阳光明媚还很遥远。AllianceBernstein驻伦敦分析师Darren Williams称:“南欧地区的高负债国家面临着进一步的财政紧缩,而欧元区银行业系统也还未复原。要达到高于趋势水平的增长,即开始带动失业率快速下降和预算赤字出现周期性好转,目前还难以预测。”
William还表示:“近期发达经济体市场的PMI近五年以来首度表现出色,增大了经济即将从金融危机中持久复苏的可能性。那对新兴经济体也将是个好信号。这不会解决所有新兴市场国家的全部问题,但是我认为,这会让一切容易得多,因为较大的新兴国家大多都仍与全球贸易周期密切联系。”